霖线道之艺术反观


霖线道之艺术反观

从事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创作几十年,自诩为“霖线道”。
时至秋高气爽,蠡湖的荷花开尽了,东林书院的修篁依然翠绿,我行走在梁溪风景中,看到了农民工大师洒在地上,不小心喷在叶子上形成的图案,不免觉得美,而文化宫秋天老去的芭蕉叶,片片碎叶,翠绿与枯黄夹杂。我想起了自己创作国画追求的境界,打破常规构图的理念,打破单一无层次的构图,打破传统水墨画的少活力,画出心中的意境。
“一沙一世界,一花一天国。”现实中,被忽略,甚至最细微的树干纹理对于我,都能激起我想表现的欲望。
移情、通感、想象、幻觉,是人们审美过程中常见的心理活动形式。我爱画竹,观竹,我对竹之原有表象改造更新重新组合,画中,新的竹之表象就此诞生,似竹非竹,乃是我的情感之抒发。
移情,将主题审美情志灌注,我以为一切存在都可以为美。
春花秋月落花都可以为青春美,秋来草木不芳,凋落肃杀也可以为沧桑美。常人不在意甚至厌弃之事物,我都可以发现美。
我所居住的太湖,蓝藻于湖上泛滥。但是从美学角度,那一湖荡漾油绿,涟漪泛开,让人兴趣顿生。如此,生活中被批评的,在精神生活中得到声张。
日常观察,给了我发现自己艺术审美的情趣。
情感与非逻辑占据艺术生活本身。
艺术家需要一点革新的勇气。我欣赏日本俳句,良宽书法,也热爱法国艺术馆,意大利建筑,中国古藏品,甚至赝品我也看过不少,模仿得像或者不像,都是从事艺术之人的劳作,当然品质问题另当别论。
艺术是吸收。
没有哪个人生下来就是艺术家。只有努力才能培养技能。对于绘画来说,不停的练习,学习学习再学习,才有可能取得突破与成功。学习什么?一是是古人之迹二是古人之心。中国画的优秀传统,不可偏废。
流传至今的各种笔法,数不胜数,变化无穷,从临摹开始,加上刻苦钻研,十年如一日,临古不泥古,用古人之法,但不能掉进古人之渊,而要加以变化,写出自我胸中意象。
比如我画竹,也学过文同,苏轼等名家,但是用墨用笔神韵学到手,还不够,比如明暗造影,博采众长,模糊清楚,虚实相生,构图巧妙,等等,还需要自己去了悟。除了古画艺人,造化在手,以天地为师。
我观东林书院的修篁,我每到一处,留恋之处,必是竹叶声声。远观近玩,了然于心,窥探竹枝天地的全貌,着墨之时,心知其意,书写心中之竹。
艺术是自我。没有自我的灵魂,任何艺术不叫做艺术。
艺术是无法。在像与不像之间,求得传神。
如果说,我画的竹,应该说不太像,观者只能认为那是雨中之竹,与具体物象有区别。但说不像,也不对,确实像积水淋漓的雨中竹景。根据自己的理念,画出的竹随心所欲,涉笔成趣。虽说画竹,像是画高山,有着宏大的意味。

一支支毛笔,水墨运用,纸上飞白线条,随意潇洒,苍老遒劲,亦或浓墨重彩,节奏有致。我表现着我的个性,我的情怀,我的追寻。(作者:吴月霖,华文创作基地主任)

相关作品

首页   |  油画   |   佛教题材  |  雅玩   |  画廊介绍  |   画廊经理  |  瀚霖风云   |  瀚霖考古   |  玄桓散绮  |  玄桓研彩
按艺术家姓名字母检索
新区瀚霖聚艺美术典藏画廊      苏ICP备11080001号-1       版权所有wxheying@163.com     联系电话:13093095503、130033278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