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欣宾《太湖夜月》作品,对弯月无语的一人,独自站着,微仰着脸,脸庞透露出把酒问月的沧桑,一种厌恶俗世的伤感,人生哪有多少满意的答案,纵然渗透情禅,依然未了尘缘。
我感受到了画家的一些说不清理还乱道不迫的情绪。八十年代,现代主义的精神盛宴纷纷涌入国门。中国艺术从道德意识的绝对权威走向开放的全球视野。追求中西合璧是二十世纪以来艺术活动的核心,国内接触到各种批评理论,艺术思潮,那个时代,不同程度的受恩于西方艺术思潮。
中西方已经开展了越来越多的的交流,画家思想的变迁无法不和社会的变迁发生联系。
画家董欣宾和当时许多艺术家一样,他一心看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冲突,也试图不断理解艺术之间的共通点,董欣宾重新思考创作活动的机遇,不断尝试,如贤者澄怀味象。
董欣宾尝试着多姿多彩的画面,拓展水墨艺术的变异。
基于时代的文化格局,世界图景,董欣宾打破了单一的美学价值,以画面以复杂立体朦胧感的视觉效果出场,并得到了认可。
董欣宾画面具有现代感,灵动性,他把中国画推向新的视觉世界,在创作理念与水墨手法上进行了变革与实验。在评论家栗宪庭眼里,董欣宾是一位“当代艺术家”。
其敏感的表现现代意识,又不忘传统笔法,可谓审美取向并不单一,其画面有自我功力,简单来说,董欣宾是他自己决定的意识产物,也是时代赋予他的艺术妙得。画家董欣宾的面目,蕴藏着他自己的生命史和一个时代文化的潮流。
他尝试东西方碰撞,克服心理及理论障碍,进入到一片抒情达意的自由境界中去。他的作品保持了一个画家最可贵的品质:追求自我存在,个性鲜明淋漓。
在当时状态下,一套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禁锢依然存在,要达到从西方艺术里发现审美,需要相当高的的文化发展水平的。
董欣宾,吸收了西方艺术手法,主要受西方“现实主义”“印象主义”的影响。在当时,融合西学,是大势所趋,他参考西方油画的浓墨重彩,明暗造型,其画面彩和墨混杂,粉与水模糊,墨块、色块、线条随性情所至。
董欣宾的风格特征为,绘画内容来自江南山水,绘画形式融会西法。
董欣宾作品,烟霏林影,微妙润泽。他一方面是一个探索者,改革开放的潮流,董欣宾和其它中国人一样,世界观和情感受到了冲击,重新认识艺术,认识世界,同时释放了艺术理念的压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