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散之(1898一1989),安徽和县乌江人。原名以霖,号三痴,后改名散之,别号左耳、散耳、聋叟、江上老人。 早年师从张青甫学工笔人物画。十六岁从范培开学书法,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。三十岁后拜黄宾虹为师得“五笔七墨”之秘。 林散之作书,注重变法。极大地加强了雄强、奇变、苍辣的成分,晚年更具天然浑成的朴厚与洒脱。他的书法意义不仅在于富有个性的“散草”的创立,结字、章法、用笔等方面的创造性价值,而且还在于,启示现当代书家如何与新的时代共同迈进,不断突破性变革。 林散之先生用笔恣肆纵横,笔墨淋漓,神采飞扬。笔锋与墨色转换之处,果断泼辣而又主次分明,中锋侧锋、藏锋露锋、疾涩方圆、游丝连绵以及枯笔竭墨等兼施并用,表现出一种神奇飞动、朦胧和谐的错综之美。他的线条富有力量感和节奏美,仔细观其书作,亦枯亦润,亦柔亦刚,或矫健如瘦蛟斗水,或妩媚若仙子御风,苍劲秀美,流走老辣,前人所谓的“屋漏痕”、“折钗股”等,在散老笔下皆有体现。落款常用行书之。虽数字连属,却字字分清,笔笔精彩;虽参差变化,但不狂怪怒张,给人的感觉非常之平整柔和,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高度和谐地融为一体。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,他有时行笔缓慢,如作楷书,线条凝重,沉静,枯涩,似春蚕吐丝;有时行笔疾厉,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急转直下,如藤蔓檐,一气呵成。堪称近代“草圣”。 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:“余十六岁始学唐碑,三十以后学行书,学米;六十岁以后学草书。草书以大王为宗,释怀素为体,王觉斯为友,董思白、祝希哲为宾。始启之者,范先生;终成之者,张师与宾虹师也。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。” 秋水老师谓:“散老惯长锋羊毫,蘸水,后掭墨,力运笔端,墨注纸上,水墨交融,渗化洇散,有意想不到的情趣。锋长则弹强,含墨量多,他以娴熟的手法,提按转折,涩进疾阻,似欹反正,将倒复起,曲处见直,圆中寓方,浓纤长短适度,燥润枯湿合宜,但觉一片化机,满纸精彩。”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作品展览,1981年在南京举办个人书画展。精书法,工诗文。出版《江上诗存》、《林散之诗书画选集》、《林散之书画集》、《林散之书法选集》。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,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,江苏省国画院画师,南京市书画院院长,被评为千年十大书法家。
|